close

IMG_6019.JPG 

在墨爾本Discovery青年旅社的門口,立著一個看板,上面條列了幾件來墨爾本必做的事。其中一件,便是在墨爾本的小巷內迷路。


這是一件有趣的事,墨爾本的城巿規劃和高雄較像,周邊腹地廣大,但巿中心卻很小,而且規劃得四四方方,是一種只要知道方向,不管怎麼走都能到達的狀態。


但最神奇的是,你還是迷路,我們真的迷路了,下了電車,方向感全失,明明站就在飯店附近,明明地圖就在手上,卻怎麼走也無法到達。街道是一個個熟悉的人名,伊麗莎白、威廉、布魯克、小布魯克、柯林、小柯林⋯⋯一時間你也分不清誰在誰旁邊,誰又交集了誰。

undefined 

有時你有條小巷翻過整個街區,有時你沿著最高法院不斷前進,卻找不到一個轉角。那些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全都似曾相識的林立,那些綠蔭如茵的街道全都有電車軌道與站台,你享受著步行,享受著旋轉地圖的尋寶過程,享受著突然看懂電車路線時,如獲至寶的滿足感。(然後第二天又悵然若失)


迷路這件事就像人生一樣,當你以受難的心態去面對時,它無疑是巨大的苦難,但當你以遊戲的心態去看待時,它也能成為一種樂趣十足的遊戲。或許是因為這種特質,迷宮這個奇妙的人造存在,自古便存在於人類的文明中,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


最被眾人所熟知的迷宮故事,應該是希臘神話中的牛頭人身怪,米諾陶(Minotaur)。牠居住在克雷坦迷宮中,雅典人必須按時獻祭童男童女,做為牠的食糧。後來英雄帶著毛線團進入迷宮中確保自己不迷路,並順利擊殺了米諾陶,解救了雅典城邦。


undefined 

當然如果你對希臘神話有更深入的瞭解,就會知道米諾陶也是一個悲劇的角色,牠的誕生是因為父王的失信與罪惡,牠並不是「住」在迷宮裡,而是被「關」在迷宮裡。在這神話中,迷宮扮演的便是一個監禁與苦難的角色。


但或許是英雄屠魔的神話,使穿越迷宮這個儀式在歐洲成了一種祈福與成長的象徵。早期在德國,男孩們會以穿越迷宮做為一種成年禮,而在歐洲許多漁民也會在出海前,先透過走迷宮的方式,替自己祈求平安歸來與豐收。


而樹叢迷宮(Hedges Maze)的起源,卻是迷宮另一種面貌的展現。在歐洲的莊園內,樹叢圍籬原是為了保護莊園不受天氣與野生動物的侵襲而存在的。這種樹叢從外面看去,會覺得它柔軟如毛毯,翠綠的顏色加上修剪的形狀,頗有療癒的作用。但在葉片底下,充滿著粗硬又茂密的枝幹,確實是兼具實用與美觀的選擇。


undefined 

直到現在,你仍然可以在西方國家一些人家看見這種樹叢圍籬,我在加拿大的友人曾開玩笑說,從圍籬的高度,你就可以知道這戶人家有錢的程度,那些「最有錢」的人家從外面路過時,你只會看見高聳、平整、四方的樹叢立在路旁,如果不是因為上面有替車道留了一個柵門,你甚至看不出來有人住在裡面。

undefined 

到了19世紀,富有的莊園主人開始利用這種樹叢植物建造迷宮,功能非常現代化,是為了「社交與娛樂」。當他們邀請親友賓客們來自己的莊園時,迷宮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遊樂設施,無論是讓大家在其中散步、聊天或是競賽,都成了晒太陽吃蛋糕喝紅茶以外,另一種拉近人際關係、增添話題的樂趣。


你甚至可以想像,在那個時空背景下,幾名富商、爵士想商討一些商場與國家大事,不想坐在充滿肅殺之氣的小房間裡,又不方便大辣辣的坐在庭園裡,在眾人的目光下秘密討論,這時迷宮就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。這或許也是為什麼一些電影中,總會出現在樹叢另一端偷聽到(無論是有意或無意)重要秘密的情節了。


只要目的是做為娛樂的項目,就會不斷的求新求變。迷宮後來也發展出不同的形式,除了傳統最被熟知的「脫逃型」,後來也演變出「探索型」和「任務型」的迷宮。探索型不以「走出迷宮」為最終目的,而是先在迷宮中藏某樣東西,遊戲者以競賽方式,先將東西帶出迷宮者為贏。任務型卻混合了多種方式,比如依順序到達迷宮中一些地點、收集完成迷宮中的幾塊石碑上的文字組合成有意義的句子等等,迷宮的設計也不僅限以樹叢為主,在歐洲也有以磚頭、巨石、鏡子甚至水流組成的迷宮。


這種「自願在迷宮內迷路以取樂」的文化也曾流傳入中國,但形式卻變得不大相同。著名的圓明園內有個「萬花陣」,在迷宮中心有個小亭子,而迷宮有許多入口。每逢元宵節,妃子們提著燈火從各個入口奔入,比賽誰能先抵達中心小亭,便能從小亭中皇帝手上獲得賞賜。而皇帝坐在小亭內,居高臨下,看著無數燈火星閃流竄,以此為樂。

undefined 

摩寧頓半島上除了大大小小的果園、酒莊外,還有一處知名的景點,便是Ashcombe Maze & Water Gardens,別問我第一個單字怎麼唸,我到現在還是不會。它是一個雅緻的造景花園,裡面除了有各色花草外,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,就是迷宮。

IMG_6784.JPG 

IMG_6278.JPG 

 


在我記憶之中,台灣也曾有過不少這樣的花園迷宮,記得我去北京園明園時,也曾體驗過萬花陣,但總覺得結構簡單,從沒在什麼迷宮真的「迷」過。直到來到這個莊園內,進入只可見天的樹叢迷宮中,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厲害。


因為完全看不見前路通往何方,你開始下意識的以你眼前所見任何事物與記憶來判斷自己的方向,但在迷宮中也安排了許多心理陷阱,讓你以為大有進展,實際卻原地打轉;看上去前方無路,卻在盡頭岔出新氣象。說得再多,不如親眼瞧瞧,我們當時是怎麼被折磨的:



這個樹叢迷宮建造不易,維護更不簡單。這座莊園原本只是個牧場,在經手幾個主人後,1970年代才建成了這個迷宮。因為是活生生的植物建成,這座迷宮會自然生長,讓迷宮裡的路徑越變越窄,增加通行的難度與樂趣。一年這個迷宮必須修剪三到四次,但是因為迷宮巨大,加上清理修剪掉的枝葉難度較高(工人們必須帶著它們走迷宮),每次修剪都必須花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,是項不簡單的工程。


除了樹叢,這裡還有玫瑰與薰衣草的迷宮,設計不似樹叢迷宮,是以讓遊客可以賞花為目的,迷宮內有上百種品種的玫瑰,供人們觀賞。而且其中還深藏著關於愛情的寓意,真是太不可思議了。讓家豪很假掰的來替大家說明(自己看都覺得太北七了XD):



還有在薰衣草迷宮裡的樂器(請見:珮君的表演),這個以前在台灣也有玩過,在澳洲很多東西都會讓你想起童年,那段台灣經濟起飛,遊樂園到處都是的日子。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許多景點的設計,應該都是向國外取經的。


摩寧頓半島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二十大必遊地點,除了這座莊園外,還有溫泉和其他豐富的景觀。要提醒大家的是,澳洲夏天雖然天光很長,近九點才天黑,但店家大多數五點就關門了(超巿、餐廳還有機會到八點,超過八點的非常少),所以在安排行程時要留意時間,不然就會出現天色尚早卻無處可去的窘境,店家、售票景點建議五點前去,五點後就以不需售票的戶外景點為主,會是比較好的安排。


其實除了迷宮,這座莊園本身就是一個環境優美,適合閒坐放鬆的地方。四處都有充滿童話氣氛的造景,彷彿置身奇幻世界之中。我與珮君一待就接近五點,依依不捨,原本安排的景點,也因為時間全都宣告錯過。

IMG_6428.JPG 

IMG_6589.JPG 

IMG_6781.JPG


但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後悔,像兩個剛接受完成年禮的孩子,疲累、興奮又期待接下來的旅程。導航Bonnie小姐盡責的報著路(有導航的朋友都知道吧?台灣導航的女聲名字叫美玲,澳洲這台叫Bonnie),這塊島嶼像座巨大的迷宮,等待我們持續向前探尋。


下一站,菲利普島,萌萌的生態小島。

arrow
arrow

    好配夫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